(通讯员:王艺蓓)6月29日上午,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威尼斯wns.8885556共同承办的威尼斯wns.8885556长江论坛第152讲成功举办,此次特邀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佳宇教授在外语学院3008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开展讲座,主题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观的演变和本土化思考”。该讲座由外语学院英文系李丹丽老师主持,外语学院李圣杰院长、张妍岩副院长、英文系主任张国庆老师、党支部书记黄忠老师等英文系和大英部的多名教师及研究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王佳宇老师在第一部分对传统社会语言学领域的语言研究进行了梳理。他首先讲述了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口头和书面形式(spoken and written form),回顾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等的语言学观点,探讨了语言学是社会导向还是语言导向的问题,指出当前研究逐渐不再把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身份与语言的关系是固定性和流动性(fixity and fluidity)。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老师关注了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观演变,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语言是多模态建构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语言作为多模态建构的接口。在第三部分,王老师指出我们要跳脱西方的传统艺术人文主义理念,逐渐思考后人文主义语言观和社会语言学的本土化路径,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研究。他追溯了后人文主义的起源,讲解了后人文主义理论的应用,并将中国唢呐作为多模态语言景观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王老师概述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观的新发展,即将语言视作一种多模态符号或将语言本身视为多模态。他阐述了两种语言观的分类,考察了国内外社会语言学领域出现的关于语言研究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旨在探讨语言的本体论问题,语言在多模态实践中的地位、研究路径以及社会语言学最新发展及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等问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博士生安然提问时空体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进行身份体现的,王佳宇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李圣杰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指出:作为中国学者,我们也需要去思考怎样通过社会语言学的多模态形式去讲好中国故事,这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场听众纷纷感谢王佳宇教授带来如此丰富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